時間:2024-04-07來源:企業管理智庫
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·德魯克說過:“企業家就是做兩件事,一是營銷,二是削減成本,其他都可以不做。” 企業降本增效是一個永恒的話題。
2020年疫情爆發后,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,芯片短缺,國際運力緊張,許多公司原料短缺,眼看著訂單生產卻生產不出成品。絕大多數的企業都面臨巨大的壓力,尤其是成本壓力。
企業成本控制的理念,要做到“6要”
(1)公司成本控制要有整體意識,也就是說控制成本要關注戰略目標、與企業戰略目標一致
彼得.德魯克還說過:“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!”,因為做對的事情代表了方向和目標的正確。降本增效也是如此,必須與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一致。戰略目標如果需要企業支付成本,那么這個成本就必須付出。如果為了節約成本而沒有達到戰略目標,那么這個降本就沒有意義了。
(2) 要建立降本節約的企業文化,領導支持,全員參與,并且要深入人心
很多企業都在搞“降本增效”,一開始彩旗招展,鑼鼓喧天,目標定的很大,大家也干勁十足。結果過了一段時間,有的是幾個月,有的是一年左右,大家積極性就降下來了,最后降本也就不了了之,變成了“運動型降本”。所以降本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部門的事,必須要全員參與,尋找成本節約的機會。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有些一線的員工非常清楚哪里可以進行成本節約,所以一定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。企業要制造降本增效的氛圍,積極宣傳,天天講降本增效,鼓勵全員參與,群策群力。并且要樹立典型,評比各種“成本節約明星”!在員工大會公開表彰,在海報,宣傳欄,視頻等公司媒體上宣傳。有了這種如火如荼氛圍,企業還需要建立一套成本節約的建議收集體系,線下可以在食堂或者其他人員聚集的地方設立建議收集臺,只要員工填寫成本節約建議卡,就給發放小獎品。線上可以做成收集APP, 每個員工只要有發現成本節約的機會,隨時隨地就可以拿出手機來填寫成本節約的意見卡,并提交。同時成立成本節約項目評估小組,包括技術、工藝、運營、財務等部門的同事,專門負責評估收集到的這些成本節約的建議是否可行,是否值得去做,如果可行并值得去做,就會傳遞給相應的部門,同時給意見人一個積極的反饋。如果項目實施成功,那么根據貢獻一定要給與相應的獎勵。公司要專門給成本節約建立一個獎勵池,只要節約項目落地并且取得成效,年底就給獎勵,這個非常重要。這樣大家也非常有積極性提出自己的建議,降本節約逐步的形成了企業文化的一部分。
(3)降本要制定合理的降本績效考核指標,并落實獎勵,這是成功與否的關鍵
在這里說三個常用的降本指標。第一個是產品成本節約比率(按照不同的產品類型設定目標)。比如說A產品年標準成本下降5%,B產品成本年下降4%等等。第二個是年節約金額。比如說今年成本節約金額為1百萬美金。這個比率或者金額下降的幅度,可以設定跟過去比,跟預算比,和行業比。第三個降本指標特別重要叫采購杠桿率。有的公司降本搞得轟轟烈烈,但是通過降本沒有帶來利潤增加,這其實是在“瞎折騰“。降本是手段還是目的呢?降本是手段,而增效才是目地。增效排在降本的前面!所以采購杠桿率,這個指標就把降本和增效結合在一起考核。就是凈利潤/采購成本,也就是說每節約1元采購成本能給企業帶來多大利潤。這個指標好處是什么?就是不單純的關注降本,也關注增效。比如說如果增加成本200元,但是可以提高專有技術水平,滿足客戶需求,增加利潤率。那么雖然增加了采購成本,但是降本項目組還是有動力推動項目的發展。如果單純考核成本的降低,那么一旦增加采購成本,在降本KPI驅動下,某些人可能會成為阻力。所以采購杠桿率這個指標有效的平衡了降本和增效。關于降本目標的設定,建議從行業價值鏈、公司價值鏈、運營作業鏈三個層面發掘成本節約的機會。通過采購支出數據分析,找到降本關鍵品類、降本關鍵物料和影響成本的關鍵成本構成點,采用原材料市場波動預測、采購量的變化、歷史價格趨勢、成本構成分析等方法,確定物料層級的降本目標,然后進行匯總,從而得出供應商降本目標和總體降本目標。有了目標,然后制訂降本計劃,確定責任人和每項工作的開始和完成時間,并且注重降本過程的跟進,并根據原材料市場波動、行業發展變化,通過一定時期內加權分析,進行降本目標的修正。
(4)在降本項目中,財務部要作為獨立的裁判員,對降本進行評判,同時要有正確的導向性
說個案例,其實也是和考核KPI設置有關系。一家供應商的采購到廠價(landed cost)特別低,非常有競爭優勢,產品質量合格。但是有很長一段時間該供應商的產品由于某種原因質量嚴重下降,工廠不得不對這些物料進行二次加工。而單純考核采購到廠價這個KPI,導致采購部沒有意愿,馬上調整到另外一家采購價格略高但質量穩定的供應商。財務部與降本委員會商議,馬上將降本KPI調整為TOC,總擁有成本, 也就是后期的不良品二次加工的成本也加進去。加進去后,這家供應商的成本大增,影響了他們的KPI。采購部馬上采取措施改進導致TOC成本下降。通過調節KPI可以為降本提供正確的導向性。在與其他部門降本溝通過程中。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方法,可以這樣溝通:降本能降下來,絕不是之前做的不好,或者是能力不足,是提高目標來發現的流程的障礙和不足,改掉舊習慣,來實現降本“。強調要放掉過去的包袱,要面向未來,不要算舊賬。這樣才能保證降本不會遇到阻力,順利推進。
(5)成本節約,要考慮相關成本和相關收入
舉個例子,商場許多停車場是免費的。單純來看是成本中心,不創造價值,但是能簡單的取消商場停車場嗎?不能!
如果取消停車場,顧客沒地方停車,相關的客流量就會降低,商場的綜合收入就會降低。購買設備時候,建議要做總成本清單,分成3塊,
1)所有權成本(單價)-取得所有權所支付的對價。
2)取得成本:包括包裝、運輸、相關稅費、安裝成本。
3)取得后成本(也就是使用成本),包括耗材、備件、以及能源耗用等。
一定要向供應商拿到這三塊成本,否則會出現設備買的便宜,用的貴的情況。例如:設備部門采購一臺能耗非常大的廢氣污染處理設備(VOC),進行招標比價的時候,就不能單純的比較采購價格和安裝價格,還要把后續的維護成本和能源耗用成本都要加在一起進行比較。單純的采購成本在設備折舊完就不會影響的利潤,而維護和能耗成本則會一直產生。而有些供應商會鉆漏洞,報價特別低,中標后,發現維護和能耗成本特別特別高。所以在比價階段一定要把采購價格、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加在一起比較。
(6)成本節約,要有戰略布局,要考慮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
成本節約成功能夠帶來更多的采購量,能夠更好的雙贏。舉個例子,有1家主供應商供應商2家備選供應商,其中有一家態度不錯,有潛力,價格低。但是由于采購急功近利,本來這個供應商產能5萬個,結果采購給了10萬的量,這家供應商手忙腳亂,管理水平,管理體系跟不上,屢屢出現質量問題。那么就會把一家有潛力的供應商給作死了。所以一定要有戰略布局,有長遠的供應商合作計劃,才能避免出現類似現象。